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dp.1008的博客

天人合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附子专帖--2  

2010-01-11 22:40:55|  分类: 王正龙《疑难杂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 网摘

      补阳与温阳看似相同,其实内涵大有差异。所谓补阳,是阳气不足,在本上亏了,量上少了,用上更是不堪了。所以要补益,既是补益,是从小量培至大量,或助其从弱至强,是个渐进的过程。

      而观附子之性,善走而不居,通彻表里,力大更善于散寒驱湿,为药中之将军,是祛邪良将。而观前人今人之用附子,或谓干烈之性有伤阴之弊,不敢用,或谓之情热通达无所不治而放胆用之,而用附子的指征非常的明确:阳虚有寒,或有湿等等。以伤寒论的含有附子的方证为例来探讨一下。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之消渴、转胞、水肿等证;附子汤主治寒温内盛身痛证;真武汤主治肾阳不足水泛证,四逆类汤主治阳亡证;干姜附子汤主治肾阳虚烦躁证;等等,更有金匮要略中后人总结出的附子善治痼寒冷痛证。不难看出仲景用附子多是用其辛温大热之性祛寒回阳,通阳利水。而且用附子的伤寒方与金匮方大都有是在短期内服用,少有象后世的左右归丸那样服的。

      而真的阳气虚弱之时,单用附子是不行,往往要与干姜同用,所以后世常讲附子无干姜不热。而且附子发散力强,久用有伤阴之弊,而其他的补阳药物,象鹿葺、干姜、巴戟天等药物,温补之力和缓而稳,又少有伤阴之弊,才算得是补阳之品。

      附子为通十二经纯阳要药 
      附子辛热,有大毒,其性走而不守,功能助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附子为百药之长,功兼通补,温补阳气,有利于气血复原,散寒通阳,可促使气血畅通,对经治不愈的难治病,余每在辨证基础上辄加附子而获效。

  配麻黄温肺化饮治肺胀

  附子味辛,辛入肺经,故能温肺散寒,助阳固表,与麻黄配伍,宣补并用,攻补兼施,则善治肺胀咳喘。肺胀一证,饮邪充斥,淹蔽阳气,以致阳不外卫,无能御邪,稍一冒寒触风,即可引动伏饮,挟感而发,证属本虚标实,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药所能胜任,三拗汤、华盖散、小青龙汤等之麻黄功在宣散,温阳之力多嫌不足,惟有加入附子一味,温扶阳气,庶可克敌,临床凡见咳喘频发,咯痰清稀,背俞寒冷,舌苔白腻等阳虚阴凝证者,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,每能奏效。

  配生脉养心温阳治胸痹

  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,功能大补心阳,其性走而不守,善于祛除寒邪,疏通血气,用治胸痹有一举三得之妙。心居阳位,为清旷之区,凡心阳不足,阳气失于斡旋,寒邪乘虚而入,两寒相得,凝滞气血,痹阻心脉,不通则痛,则胸痹心痛。证见脉细而微,舌胖而淡属阳微阴弦者,当取附子汤温阳散寒;若见脉虚而数,舌红质干属气阴两亏者,则宜附子合生脉散同用,用附子振阳,生脉养阴,共成复脉之师。

  配茵陈暖脾化湿退阴黄

  附子性大热,不仅祛寒,尚能燥湿,故张元素谓:“附子温暖脾胃,除脾湿。”与退黄专药茵陈相使而用,温阳化湿,专治阴黄。黄疸发病,当以湿邪为要,所谓“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”,湿性粘滞,缠绵难祛,最易遏气损阳,故而黄疸日久不退,必然损伤阳气,加重水湿的停滞,遂成阴黄变证,症见肤色如烟熏,舌润脉沉,治此当在茵陈剂中,佐以少量附子,振奋脾阳,以求“离照当空,阴霾自散”之效。

  配石苇温肾通淋疗尿石

  附子气雄,擅补肾阳,温膀胱之气,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,则有温阳行气,通淋排石之力。石淋一证,肾虚气化失利为本,湿热蕴结下焦为标,肾主水,司二便,肾阳旺盛,气化有权,生化有序,湿热无以蕴结,结石无法形成,若肾阳衰弱,气化乏力,清浊泌别失司,湿浊无法下注而沉积为石,治疗若拘泥清热通淋,不但结石难以攻下,且久服攻利,反有耗气损阳之弊,而施以温肾通阳之附子,以补代通,阳气充盈,气化则能出焉。

  配大黄温阳泄浊治关格

  附子与大黄相配,乃取《金匮要略》大黄附子汤之意,主治寒积实证,多用于慢性肾炎尿毒症期、脾肾阳亏、寒湿内生、浊邪弥漫三焦。小便不通者曰关,呕吐不止者曰格。大黄为降浊要药,有祛浊通腑之力,惟其性寒凉,久服必伐肾阳,附子辛热,功能温散寒浊而开闭结,并能制大黄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,二味同用,共成温散寒浊,苦辛通降之剂,而奏通关除格之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8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